剧情介绍

  艾美從又濕又冷的浴缸裡驚醒,發現自己似乎被軟禁在一所廢棄的學校。身邊一片漆黑又恐怖,斑駁的牆壁上有一些詭譎的塗鴉。在她遭軟禁期間,只能與腦中想法相依。身為一名醫生,同時也是妻子和悲傷的母親,始終無法認清兒子因為意外已長眠的事實,並認為兒子也被困在學校裡面。在這充滿敵意、超自然煉獄般的學校,深陷於黑暗與絕望的艾美極力想要找到她的兒子。她不斷打破「學校」的規則,隨著艾美遇到住在「學校」的恐怖邪惡生物,令人畏懼的超自然力量與內心恐懼接踵而至,到底她對抗的是這些恐怖的生物,還是自己的心魔呢?

评论:

  • 冒书琴 7小时前 :

    真的太疼痛了,这个世界对女性的不公平。明明是两个人犯下的错误,却要一个人承担责任与苦果。制度也没有给予女性随意堕胎的权利,导致女主只能铤而走险,电影一次次把情绪聚焦在这不安、混沌、恐惧的阴霾下,也同样让身为女性的我反省性教育的安全普及……

  • 市流丽 4小时前 :

    没有经历过就没有感同身受,电影为了视觉冲击,采取手提和近景,很考验演员的功力,不过不是金刚棒不揽瓷器活,主演实在是太敬业了。

  • 才忆雪 2小时前 :

    一部自然主义影片,主演表演很自然、放松,故事很简单,描述了一名女生在特殊情境下寻求堕胎的经过。这让人想起七八十年代,当时国内堕胎也不易,尤其是女生未婚先孕。这部影片能获金狮奖,有些意外,令人有点唏嘘。’

  • 摩巧曼 5小时前 :

    流产的两场戏,几乎可以说看得人心惊肉跳,并不是有多血腥,而是整个电影带来的压迫感和无奈感都很强烈,直言无数女性面临的问题和心声,或许会选择成为母亲,但不能以整个人生为代价,被男医生婉拒甚至欺骗,最后还是需要了解她状况的女性友人推荐女医生。

  • 凡采 4小时前 :

    女性应该看,男性更应该看,可和“四月三周两天”搭配观看

  • 悉凝荷 5小时前 :

    “天赋人权”生与不生是女人的权利不是政府的权利,政府只负责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而不是强制你生几个,禁止你堕胎。大家知道“丈夫针”吗?

  • 冉金鑫 3小时前 :

    關於墮胎:432/女人韻事/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餃子

  • 光小楠 5小时前 :

    《四月三周两天》珠玉在前,没看出这部电影有什么新东西;甚至它最具痛感的镜头,在《女性瘾者》面前也要逊色好多。

  • 敖绮艳 8小时前 :

    其实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拿它与432和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对比,但越看到后面越感觉其实更适合对标的是同年的暗处的女儿。就是直指现在全球生育率这么低的直接原因。为什么女主角拼死都坚决要堕胎,就是因为这是只攻击女人的疾病,把女人变成家庭主妇的凶手。凭什么都是抒发欲望,女性就要承受额外的这种母职惩罚呢?女主掷地有声的一句“之后我或许会要小孩,但不是现在,绝不是以我整个人生作为代价”就是对社会喊出的一声响亮的“不”。(看完打开微博 中国计生协:#今年开展未婚人群人工流产干预专项行动# It's happening.

  • 唐慕卉 8小时前 :

    118/ 与《钛》截然不同的疼痛感,如果说我尚能在《钛》瞬时的刺激与隐喻的狂欢中获得片刻的振奋,在此作慢性死亡式的,直陈而冷静的疼痛面前我哑口无言。「欲望比羞耻更强烈」、「我想要写作」,创作者的野心包纳女性运动的两个端点,技法仍显青涩。六零年代没有过去,从德州法案到八孩事件,一切都处于现在完成进行时。

  • 平逸 3小时前 :

    又是一个通过声音来创造体感的绝佳案例;画幅运用绝佳,可以说是讨论个人+社会问题的典范

  • 文泽 1小时前 :

    31/2022

  • 仉诗蕾 1小时前 :

    很真实,和女主角一起感受到疼痛和旁观者的冷漠。

  • 初雯 8小时前 :

    沈腾马丽“异球恋”好浪漫啊,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互动也非常燃,结局十分震撼。

  • 咸萦怀 5小时前 :

    其实刚开始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拿它与432和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对比,但越看到后面越感觉其实更适合对标的是同年的暗处的女儿。就是直指现在全球生育率这么低的直接原因。为什么女主角拼死都坚决要堕胎,就是因为这是只攻击女人的疾病,把女人变成家庭主妇的凶手。凭什么都是抒发欲望,女性就要承受额外的这种母职惩罚呢?女主掷地有声的一句“之后我或许会要小孩,但不是现在,绝不是以我整个人生作为代价”就是对社会喊出的一声响亮的“不”。(看完打开微博 中国计生协:#今年开展未婚人群人工流产干预专项行动# It's happening.

  • 敏雪 8小时前 :

    關於墮胎:432/女人韻事/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餃子

  • 函白莲 3小时前 :

    “一种只攻击女性的病,使她们变为家庭主妇的病。”

  • 南蔚然 0小时前 :

    改编自上世纪60年代的自传作品,其实仍是映照着我们身处的现实。女性堕胎题材已不新颖了,但值得肯定的是世界仍在关心女性的痛楚和生育自主权。

  • 向娟巧 8小时前 :

    抛开东欧剧变后的时代背景,从技法纯熟度上,法国这部要好过能作为罗马尼亚新浪潮皇冠的《四月三周两天》(当然那是另一种技法)。不过,也有点不理解故事所发生的1950年代和法国小城为什么当时会这样?可能是对当下的欧美性别平等习惯到理所当然,以至于忘了不久远的历史样貌吧。对于少女命运,以为会有一个开放式嘎然而止的结局,没想还是比较善意地让她拥有了更多的人生可能性。女孩脸蛋,也太像年轻时的凯拉奈特利了。

  • 左丘初珍 5小时前 :

    我没有孩子我不知道深切感受 但觉得反堕胎法不是保障谁谁谁 根本就是女人们的噩梦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