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拉乌尔·克拉夫刚满18岁的儿子在一次车祸中死亡,深受打击的他接受了警察局的调查结论:他的儿子是死于一次意外事故,强忍悲痛处理完儿子的后事,拉乌尔·克拉夫见到了一个从巴黎赶来的女人戴安娜,戴安娜讲述的关于他儿子的一席话让拉乌尔·克拉夫大吃一惊,儿子的车祸并不像警局的结论那么简单。原来他的儿子身前和一所医院曾经签订过一份新药试验协议,戴安娜坚信他儿子的车祸本来不该发生,造成车毁人亡的直接原因很可能是医院药物试验所产生的副作用,在戴安娜的帮助下,拉乌尔·克拉夫前往巴黎,从儿子和那所医院签订的药物试验协议入手,开始调查儿子车祸死亡背后的因素,但调查从一开始就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

评论:

  • 楠瑶 8小时前 :

    蛮喜欢的一部作品,导演用充满幽默、感人和充满活力的视角,在动荡的北爱尔兰书写一出成长和情感,而黑白影像的处理让影片更具时代质感。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处属于自己故乡的地方和城市,致那些依然留在故土的人

  • 璟玉 9小时前 :

    被歌曲分割的小段落,情感的起起伏伏,像极了回忆起自己过去的故事时头脑中闪过的画面。

  • 经英纵 2小时前 :

    中国人肯定很难共情和理解一个北爱尔兰家庭为了挣更多钱从贝尔法斯特搬到伦敦的纠结和艰难,这距离差不多只是相当于从青岛到北京的距离。何况那里还充满了暴力、宗教名义下的冲突、债务和各种不安定,对中国人来说,巴不得早早拍屁股走人。

  • 濮飞兰 6小时前 :

    1.黑白电影

  • 禄景逸 7小时前 :

    3.5

  • 萱桂 7小时前 :

    导演到底在表现啥个玩意儿啊

  • 笪晓旋 4小时前 :

    又是一部导演的自传吧,能在琐碎杂事中把人物都塑造的很丰满,这是功力,镜头语言也很丰富,值得一看。

  • 越代玉 2小时前 :

    就算题材千变万化,肯导的风格也永远不变。打光和置景都太“干净”了,每个镜头都充满“设计感”,用力过猛尽显匠气。文本其实还不错,像是一封家书,从动乱到迁徙,儿童视角的表达很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可惜文本和影像之间如同隔了一层薄膜,实在是不统一,挺别扭的。

  • 花睿思 5小时前 :

    每一首都那么应景又动人心弦。笑、泪、爱、离别都揉进了琐事里,这是导演童年的创伤,也是他在这个分裂混乱冷漠的世界里,送给观众的礼物。那份浓浓的乡愁,对故土的依恋,对往事的回忆,以及电影带给自己的幸福感,却永远不会褪色。

  • 良涛 5小时前 :

    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糕。虽然有非常多糟糕的调度不明所以的摄影机位置、摄影机角度,可是导演私人的故事所勾连起的上世纪60年代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地区的历史是迷人的

  • 覃献仪 2小时前 :

    又是一部导演的自传吧,能在琐碎杂事中把人物都塑造的很丰满,这是功力,镜头语言也很丰富,值得一看。

  • 祥梓 5小时前 :

    影片最大的亮点也在于此,黑白的granny镜片倒映的舞台是彩色的,其他的优点则乏善可陈。

  • 贡思恩 9小时前 :

    被critic & reviewers嘲得那麼難聽的理由大家心知肚明了,幸好進場前惡補了羅馬不然誰不被騙過去啊

  • 机平乐 6小时前 :

      父亲角色最后歌舞本来很有魅力很有趣,结果逐渐开始毫不掩饰对口型放bgm,太失望了

  • 琪蓓 0小时前 :

    同样作为乡愁电影,和《罗马》相比,《罗马》的艺术性可是《贝尔法斯特》比不上的。作为儿童第一视角叙述往事,带有更多幽默诙谐的口角,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独特的乡土故事,比起《罗马》显得更平民了一点。

  • 良加 4小时前 :

    6/10。其实整体的质感还可以,故事虽然普通,但把童年的美好与家庭、社会的暗流涌动展现了出来,算是完成了任务。然而故事还是过于琐碎,导致没有重点,而且所谓童年的美好大多透过看电影来呈现,是为剧作上的偷懒。

  • 春婧 9小时前 :

    “what do you want?” 爷爷那一段有点好哭。(3.5)

  • 游映菡 0小时前 :

    黑白摄影很棒,演员很棒,致敬了很多经典电影,迷影情节很棒,可惜歌实在太多了,比歌舞片的歌还多,太简单太直白了,导演水平不够啊,可惜了。

  • 雨帆 8小时前 :

    每年都有这么一两部使用黑白色彩的,每一帧都是美好的画面,海报让我想起了布列松。黑白灰度的质感,真的适合童年的回忆,一个艺术家可以用艺术的手段去回忆自己的童年,

  • 貊林帆 2小时前 :

    提名剧本奖个人无法认同,台词镜头都很好,但是剧情有点工业化了。离乡的挣扎,一个没出过国的东北人共情了。8.2分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